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 > >正文

李颖:相机是拿来用的,人是拿来爱的_天天实时

来源:摄影世界    时间:2023-04-21 06:50:10

小小的照片中,这个世界深不见底。

——李颖

从业近二十载,我用手中相机记录了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按下快门时有无数触动心灵的瞬间,这是摄影记者这个职业给我最大的褒奖—体验人性、感悟生命。


(资料图片)

相机是拿来用的,人是拿来爱的。光影、线条,任何意向形式和手法,人类的情感和内涵都是其最终归宿。当我用冰冷的相机去记录人间冷暖时,希望留在存储卡中的,是人性,是温度,是希冀,是爱。

2019 年 2 月 18 日拍摄的日落时分的洛杉矶城市景观。李颖 摄

英国女王逝世,悲伤疲惫的英伦,曾经“船坚炮利”如今风雨飘摇;唐宁街 10 号两月内三度易主,人来人往,翻动诡谲的政治剧本;费德勒退役,孤独不舍的一代传奇,人们感叹青春远去;加州山火中的消防员,劳顿无奈的身影,真实而让人动容;奥斯卡颁奖礼,演员或狂喜、或淡然,星光熠熠背后艰辛处处……

小小的照片中,这个世界深不见底。

2019 年 1 月 20 日在美国洛杉矶拍摄的“超级红月亮”月全食过程(拼版照片)

英国女王逝世,时代起落

在曾经的“帝国”余晖中,2022 年的大不列颠风雨飘摇,浮浮沉沉。

时间倒回到 2022 年 9 月 8 日,中午时分,我收到记者协会发来的一条信息:女王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即白金汉宫发布了相似声明。开始没有过于在意,因为从 2021 年起,我已经多次收到过类似的消息。但这一次,当我看到女王的子女、包括她疼爱的孙辈都准备赶往苏格兰时;当我看到BBC 主持人打上黑色领带时,我预感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我赶紧拿上设备与梯子往白金汉宫赶。直觉告诉我她这次是真的不行了,也许过不了当晚,甚至可能老人家已经仙逝,只是还未宣告天下。

2022 年 9 月 19 日,在英国伦敦,人们护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从白金汉宫附近经过

到白金汉宫时,还没进一步消息,民众不算太多。我扛着梯子在紧邻正门处找好一个位置站定,按照“伦敦桥行动”计划,这里应该就是安放逝世告示的地方。人们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全世界都在等待,等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等一个时代的落幕。

将暮未暮时,18 点 30 分,白金汉宫上方的米字旗降了下来,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开始哭泣。手机上的推送随即证实了女王逝世的消息。待我拍完降旗转头,惊恐地发现自己已被人群层层包围,无法动弹,手机信号也沦陷了。门内工作人员手举告示向我走来,我兴奋地举起相机等待,谁知他竟然在离大门还很远的栅栏处停住了脚步。前方水泄不通,全是密密麻麻高举手机准备拍下历史一刻的人群,我赶紧换长头机身,登上梯子,找到一个缝隙,将相机举高,最终拍下了安放告示的画面。

2022 年 10 月 25 日,新就任的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发表讲话后在伦敦唐宁街 10 号首相府前挥手致意。英国执政党保守党新党首里希·苏纳克 25 日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白金汉宫已经人山人海,大雨瓢泼而下。我在大雨里背着梯子狼狈地拍摄,心里思忖着去哪里发稿。当时降旗拍完时尝试就地发稿,信号太差失败了。我走出很远找到一个避雨处,发完稿后又折回白金汉宫,此时鲜花和蜡烛已经在大门外放满,人潮仍络绎不绝。

2022年9月19日,世纪葬礼到来。一个BBC记者告诉我:“今天的工作,我们已经彩排了至少 30 年。” 世界各国领导人和皇室成员齐聚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异常拥挤。我通过积极沟通争取到了白金汉宫前维多利亚女王雕像正下方的拍摄位置(记者协会可提供的最佳拍摄位置),拍摄运送女王灵柩的队伍经过。我凌晨六点半到达现场,提前七个小时候场,记录下珍贵的历史瞬间。

体育摄影中的人性温度

从进入新华社工作起,我就一直从事体育摄影报道。体育摄影从不缺乏激情迸发的瞬间,随着相机技术不断更新,抓取这些瞬间不再困难。然而如何捕捉有“厚度”有“温度”的体育照片,是努力突破的隘口。

个人认为相比于社会文化题材,由于空间和题材局限,体育摄影更难拍出人性的深邃主题。

2022 年 7 月 6 日,纳达尔在 2022 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单四分之一决赛后庆祝胜利。他手指上缠着绷带,带伤经过五盘大战+决胜盘“抢十”后,艰难挺进四强 2022 年 7 月 10 日,塞尔维亚选手焦科维奇在夺得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冠军后庆祝 2018 年 9 月 29 日,一只小狗在冲浪比赛中。当日,美国加州亨廷顿海滩举行狗狗冲浪大赛。狗狗们乘风破浪,“酷炫”十足

“不满之夏”,英国人行路难

2022 年夏天,英国不满情绪四处高涨,罢工不断。英国铁路、地铁几度陷入瘫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乱成一团。我已经忘了自己去了多少次罢工现场,目睹了多少英国人行路难的无奈。

2022 年 7 月 27 日,在英国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旅客站在空旷的车站内 加州山火,劳顿无奈的火中身影

“优秀消防员对山火充满着激情。如果你是个拍摄山火的摄影师,你也应该一样。”这是美联社山火摄影师诺亚·伯杰(Noah Berger)说过的一句话。

我曾拍过两年的山火,体会到他的感受。加州一进入八九月份,我就开始等山火这个“老朋友”。但它来势汹汹,无情无义,防火服、头盔、口罩和护目镜我常年放在车里,可以随时出发。另外,我在手机上下载了两款应用程序,用来获得最新的山火地图和火情控制率,以及能够根据定位提醒我周围是否有火情,这既帮助我工作,又保障我安全。我甚至在车里准备了个一氧化碳警报器。

2017 年 12 月 11 日,两名消防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平特里亚火场工作

由于夜间画面更加震撼,山火拍摄多在夜间,我随时做好在车里睡觉的准备。为了排出浓烟,睡觉时需要一直开着空调,但系统一旦瘫痪,人就会缺氧而陷入危险,一氧化碳警报器能多一层保障。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么问题来了:拍摄山火,如何保护好自己?我的经验是跟紧消防员。他们专业,会判断风向,了解火情。与消防员建立信任关系,无论是保障安全,还是为了日后的工作,都十分重要。当然,有时候拍照需要离开他们一段距离,这时就得格外小心。

很多时候我能感到危险,告诉自己:这里火势越来越大,再拍两分钟我就得走!但我还是很贪恋突发新闻中的画面,特别是山火中消防员的瞬间。山火照片中如果只有火没有人,便如同没有灵魂。

我喜欢拍摄山火中的人,疲惫的、无奈的、焦虑的 ...... 这些情感与人性,现在回想起来,依旧令人感动。

星光熠熠背后艰辛处处

在洛杉矶担任摄影记者期间,好莱坞颁奖季是我工作的重头戏之一。大到奥斯卡、演员工会奖、艾美奖,小到中美电影节、金色银幕奖、独立精神奖,我拍摄过十几种奖项。拍摄颁奖礼听起来风光无限,但其中的困难艰辛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所有颁奖礼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奥斯卡,最难的也是奥斯卡—甚至连采访资格都拿不到,报名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我共拍过三次奥斯卡,申请名额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道本身。每年整个分社的奥斯卡采访申请落在我头上,想取得拍摄许可,需要足够的决心和耐心。第一年组委会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拒绝了新华社所有的申请,也就是说,无论文字、摄影、视频,都没有名额。我反复与组委会沟通,最终申请到一个文字记者和一个奖杯拍照名额(Photo Room)。

2019 年 9 月 22 日,在美国洛杉矶,菲比·沃勒 - 布里奇展示奖杯。菲比·沃勒 - 布里奇参演的《伦敦生活》获得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奖,她本人独得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和喜剧类最佳编剧奖

只有两个名额,离我们的目标还差很远,但我也从来没想过要放弃。我找到了奥斯卡新闻主管马特,给他写邮件,向他说明新华社的受众数量、社交媒体粉丝数、历年奥斯卡红毯图片发稿量和采用家次,甚至一一列举采用媒体名称、网站链接,来来回回十几封邮件,他终于同意给新华社一个图片编辑名额和一个跑卡名额,顺便还解决了摄像师信号接收名额(Pool Feed),但红毯拍摄权他始终不松口。在奥斯卡只剩下不到 10 天时,我上门去找马特,一定要“啃”下红毯这最后的“硬骨头”。几次他不在,我就在门口等他直到他出现。在距离颁奖只剩几天时,马特终于将 CNN 的一个名额取消,让我上红毯。奥斯卡当天我在红毯上看见了马特,他笑着对我说:“Ying,你说服了我。”

名额得来不易,让我更加珍惜拍摄机会。台上的演员或狂喜,或淡然,都被我记录下来。熠熠星光背后处处艰辛,说的不仅是演员,也是我们新闻人。

但愿人生常能回味,而我不回头

作家夏雨说:“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我想,将这些历史记忆“腌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拍成照片吧!这些年,按下数以万计次快门,拍了填满数个硬盘的照片。手中的照片能够说话,这比人类的语言来得更为炽烈。它们让我能在“下酒”时,跟往事干杯。

2019 年 8 月 31 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橙县亨廷顿海滩,人们在海边踢球 这些年,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经历不同的历史。有人来,有人走,生命不过是一场场相遇和告别。相机坚硬冰冷,人性却有恒温。作为一名新闻摄影人,有幸能够站在历史事件的最前端,把感动、疯狂和悲伤定格成照片。同时,我也在等待着下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时刻准备,时刻出发,期待热血沸腾地赶到现场。 但愿人生常能回味,而我不回头。

2008 年 3 月 26 日,圣火车队中搭载火种台的专车在希腊西部山区行进。当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境内进行第三天传递

2019 年 6 月 18 日,参观者在美国洛杉矶参观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作品《无限镜象之屋—百万光年之外的灵魂》

2022 年 1 月 31 日,演员在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表演舞龙,迎接中国农历新年

2022 年 4 月 21 日在英国牛津拍摄的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内景。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始建于 1602 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有400多年历史。博德利图书馆拥有超过1300万件馆藏,被钱钟书戏译为“饱蠹楼”

摄影并文/李颖 李颖

新华社伦敦分社摄影记者,曾任新华社洛杉矶分社摄影记者,报道加州山火、美国枪击、奥斯卡颁奖、NBA 等事件。曾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09 年国庆阅兵、伦敦奥运会、俄罗斯世界杯、全运会、大运会、亚青会等多项大型活动报道。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